TradingView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指标供用户选择。

从“物理整合”到“化学融合”——衡阳国投集

  2025年清明小长假,65岁的李师傅重返湘见·建湘工业文化街区,手机镜头对准改造一新的铸造车间。这位原建湘柴油机厂的老钳工,把短视频配文改成“咱们的‘铁疙瘩’变成打卡地了”,瞬间收获300多个点赞。在他身后,曾经的机床陈列区飘来酱酒香气,年轻人在新改造的窖藏基地里拍照,不远处文展馆内正播放着1958年第一台柴油机组装的场景。

  这个被市民称为“衡阳798”的网红地标,正是衡阳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衡阳国投集团)改革攻坚的缩影。从三家国企“物理合并”后的阵痛,到工业遗产“活化”引发的“化学融合”,再到荒地上崛起的眼镜产业新城,这家总资产超600亿元的地方国企,正用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,探索着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。

  其时,衡阳国投集团党委主要负责人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重组方案——弘湘公司、市发展投、衡粮集团三大主体涉及数百亿资产整合,69项改革任务如同69座待攻克的堡垒。“这不是简单的合并报表,而是要让沉睡的资产开口说话。”不久之后,衡阳国投集团以弘湘公司为主体,整合市发展投、衡粮集团,完成业务战略重组。目前,衡阳国投集团围绕“省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”的战略定位,主攻产业、股权投资,主营业务为“4+1”,即产业投资、资产管理、资本运营、金融服务以及粮食综合服务。

  这场涉及69项改革任务的攻坚战,通过“三级穿透式”管理实现破题:治理革新——组建9人董事会,外部董事占比达55%,建立“党委前置研究—董事会决策—经理层执行”的现代化企业治理闭环;机制重塑——78项管理制度依次出台,全面规范对外投资、招标采购、集中核算等核心事项;风险防控——内部审计做到“三年全覆盖”,搭建债务动态监测平台,预警覆盖率达100%,实现连续24个月零债务逾期。岗能匹配——以“严管+盘活”为目标,积极推动全员竞聘上岗及人员分流配置工作,完成259名职工分流到位,全体中层干部全面洗牌竞聘上岗。考核激励——以“考核”为工具,立足“绩效实现”目标,牢固树立“工资是挣出来的”核心理念,将“三能”机制改革推向深水区。紧扣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,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,将部门(子公司)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酬与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挂钩,明确员工绩效薪酬差异化,全面客观评价员工工作成绩及效能,确保公平公正透明。

  目前,衡阳国投集团总体呈现出“稳中有进、亮点凸显、务实奋进”3大特点,资产总额突破630亿元、增长9%。新增1家AA+信用评级主体,实现3家AA+、1家AA互为依托的信用综合体,有效降低公司融资综合成本。

  当沉寂多年的厂房重燃烟火,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的“沉睡巨人”,在湖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的东风中焕发新生。衡阳国投集团以改革破题、以创新赋能,仅用9个月便将工业“锈带”转化为文旅“秀带”,打造出全国工业遗产盘活样本——湘见·建湘工业文化街区。

  面对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世界性难题,衡阳国投集团以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魄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。项目启动之初,集团便成立专项改革小组,创新采用“资产盘活+市场运营”模式:一方面,通过产权重组等手段破解历史遗留问题;另一方面,成立运营公司,以市场化机制激活街区生命力。

  “我们不是简单‘修旧如旧’,而是用新质生产力重塑工业遗产价值。”衡阳国投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蒋华平介绍。项目深度融合“工业+数字”,打造全国首个VR国潮沉浸剧场,游客可“穿越”至大唐盛世;建设酱酒窖藏基地,将闲置空间转化为华中最大酱酒交易中心。这种“场景革命”正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文旅领域的生动实践。

  如何让工业遗产“活”得更久?湘见·建湘以文化链、产业链融合作答:文化链铸魂——打造全国首个老工业基地文展馆,展出120个工业城市史料,并创新“工业研学+劳动教育”模式,年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;产业链造血——引入裸眼3D影院、工厂主题大食堂等业态,开业首月餐饮上座率超200%,带动就业岗位158个。这种“自我造血+可持续更新”的运营逻辑,使项目摆脱了传统文旅项目依赖补贴的困境。2025年春节期间,街区游客量突破20万人,成为衡阳文旅经济新增长极。

  改革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。项目保留原厂区“红砖墙、铁艺窗”风貌,策划“老工业人回家”活动,让曾在此奋斗的老工人泪洒现场;打造的“建湘冰棒”等网红IP,成为年轻人追捧的“怀旧爆款”。

  市民感叹:“这里既有父辈的记忆,也有我们的诗和远方。”省文旅厅专家评价:“湘见·建湘探索出的‘国企主导+市场运作+文化赋能’模式,为全国工业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衡阳方案。”

  湘见·建湘的蜕变,是衡阳国投集团深化改革、锐意创新的缩影。在这里,工业遗产不再是凝固的历史,而是流动的财富;改革不是纸上的蓝图,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。蒋华平表示,“未来,衡阳国投集团将继续以改革为笔、以文化为墨,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更多‘锈带重生’的传奇。”

  为争当承接产业转移“领头雁”,以承接沿海眼镜产业为契机,衡阳国投集团在珠晖区东阳渡镇打造眼镜产业新城。

  “我们不是简单地建一个工业园,而是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态,更是创建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。”项目负责人介绍,从原材料研发到设计制造,从品牌孵化到市场推广,眼镜小镇将实现全产业链布局。

  那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,如今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——衡阳(国际)眼镜小镇。这里,厂房林立、道路通达,传统眼镜制造与视觉科技产业交织共生,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蓄势待发。从“无人问津”到“企业争驻”,从“规划蓝图”到“产值破亿”,这一华丽蜕变的背后,是衡阳国投集团以改革为矛、以创新为盾,在产业转型大潮中书写的一段传奇。

  时间回溯至2020年,当衡阳国投集团首次接手这片土地时,面临的是“三无”困境:无产业基础、无配套设施、无成熟经验可循。“当时有人质疑,在非传统眼镜产区搞眼镜小镇是天方夜谭。”衡阳国投集团有关负责人回忆道。

  破题之道始于体制机制改革。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——衡阳视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视界公司”),赋予其“投资、建设、招商、运营”全链条权限,并推行改革:去行政化——打破传统国企层级,实行“项目制+专班化”管理,决策效率明显提升;补链条——设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,专项扶持关键技术攻关。这一系列举措迅速打开局面。2024年,小镇完成投资10亿元,四期厂房提前封顶,7家眼镜企业签约入驻。

  走进小镇的智能制造车间,全自动镜片研磨机正精准作业;屋顶上,分布式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;规划中的VR视觉实验室,即将开启“虚拟验光”新体验……这些场景,折射出衡阳国投集团的“产业创新辩证法”——既扎根传统,更面向未来。

  “过去招工难,现在员工抢着来!”入驻企业欧普眼镜负责人感叹。这得益于小镇的“三宜”生态:宜业——1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地;宜居:人才公寓、智慧食堂、充电桩等配套全覆盖;宜游:工业旅游线路串联眼镜博物馆、DIY工坊。

  改革创新的种子,已结出丰硕果实:经济指标“三连跳”——2024年小镇实现产值1.2亿元,2025年预计突破2亿元;视界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%,盘活资产2.7亿元;荣誉加冕——连续4年获评“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”;模式输出——其“国企搭台+市场唱戏+链式招商”的运营方式,成为眼镜小镇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。

  “我们正在创造新的‘小镇速度’。”蒋华平称,整个小镇坚持招商引领建设、建设与招商协同,定制开发、适度超前、投产平衡、打造洼地,绝不能造成投资浪费和重复建设,通过“投产一批、建设一批、储备一批、谋划一批”的滚动开发模式,总投资4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梯次推进。特别是投资8.99亿元的金松村改造项目,将打造“工业上楼”示范样板,预计提升土地利用率300%。

  从荒草丛生到厂房林立,从产业空白到链式集聚,衡阳(国际)眼镜小镇的崛起,是一部国企改革攻坚的纪实,更是一曲创新驱动发展的赞歌。它诠释了“没有落后的产业,只有落后的思维”这一深刻命题,也标志着衡阳国投集团从“城市运营商”向“产业组织者”的战略跃迁。在这片热土上,改革的故事仍在续写,创新的火花永远闪耀。

  采访中,“化学融合”是反复提及的关键词。重组之初,有人担忧三家国企的合并只是报表数据的“物理叠加”,但当我们翻开改革台账:69项任务清单中,既有债务预警平台这样的“硬核工具”,也有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的“柔性机制”……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,在市场化改革的催化下,竟生长出令人惊叹的产业生态。

  最触动人心的,是改革者的“双重清醒”。面对湘见·建湘项目的成功,蒋华平却说:“文旅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,必须让文化成为‘慢变量’。”这种对“快与慢”的辩证思考,贯穿于眼镜小镇的产业布局:既追求当年签约、当年投产的“衡阳速度”,也甘坐“冷板凳”,用3年时间培育AR隐形眼镜技术。或许这正是国企改革的深层逻辑——既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发展账;既要追赶风口,更要创造风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