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dingView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指标供用户选择。

数次搁浅世界首艘深海挖矿船技术如何?世界之

  深海挖矿船究竟有多难造?我国有能替代的海工装备吗?在造船这一块上,我国是否能超越韩国?

  众所周知,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,曾经开出过众多资源丰富的油矿气田,但你知道吗,咱们的领海当中,同样存在着可大量采集的自然资源探勘点。

  数据显示,2021年时,我国就探测出了10万吨级深水生产储油平台,这个被命名为深海一号的平台,极有可能存在着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,以及2万立方米的储油量。

  而这里作为位于深海当中的资源勘探地,唯一的不足就是开采难度较高,毕竟这可是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。所以说,如果咱们想要把这些资源变成宝,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出来相应的海工装备。

  那么,我们有在专门研究,各类用于深海作业的大件装备吗?其实,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脚步。据了解,早在2018年3月,我国马尾造船公司便承接了鹦鹉螺新纪元号的出坞任务。

  这艘船舶在当年可谓是全球第一艘227米深海采矿船,据设计师所言,该船在交付后将应用于开采深海多金属硫化物。大约为三万九千吨的核载重量,也能保证船只的任务效率大大提高。

  从具体信息来看,该船舶其实也算得上是海上的庞然大物了,毕竟其船长达到了227米,宽度也有四十米左右。而如此富裕的船上空间,也让装卸货系统以及深海矿物提升系统等硬件有充足的安装余地。

  此外,为了保证船只能在海上的运营顺利,船舱内可以同时容纳199位工作人员,并且能够保证彼此的起居生活还不会互相影响,十分舒适。

  而如果碰上特别的深海任务,鹦鹉螺新纪元号甚至能在海上维持五年左右的连续定位作业。与其他船只相比,它还可以在2500米水深进行采矿作业,随后还能再将矿产转移至运输船,非常便利。

  可以说,只要鹦鹉螺新纪元号能顺利下水,未来就会创造无尽的收益。然而,该船舶的身世却十分坎坷,多年间的建造计划几经搁浅。

  原来,这艘由迪拜掏钱买给加拿大使用的深海采矿船,主要是用到了新加坡的相关技术,只是最后的承载工作安排在了中国而已。因此,当作为甲方的迪拜不掏钱后,咱们自然就不会继续为他们工作了。

  2018年7月,由于迪拜不愿支付1800万左右的尾款,咱们的建造计划便迎来了首次停工。

  而后,虽然作为使用方的加拿大,想要从我国对该船只进行收购,并继续接下来的承建任务,但由于预算耗资巨大,所以直至2021年为止,两方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收购意见。

  可以说,虽然咱们有着很高的建造热情,并且通过与外国的合作,也掌握了相关的设备建造技术,但碍于甲方不给力,咱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。

  从吸取经验到自主研发,让海工装备实现国产化,才是我国发展深海勘探业的基础保障。邻居家的东西再好用,不是自己的终归是没办法用顺手的。

  数据显示,2021年前后,我国市面上的海工装备,超过8成其实都是进口的,其中属于国产品牌的少之又少。而各类船只设备的核心设计能力的欠缺,也让咱们在深海探索方面吃尽了苦头。

  但好在我们并不喜欢饭来张口的日子,随着咱们对其他国家的设备的了解日益深入,我国也是慢慢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。据了解,2023年5月,我国就搞出了“蛟龙”探海、“蓝鲸”钻井两大动作。

  由中集打造出的蓝鲸系列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,可是直接对标世界最高海洋钻井平台建造水平的。虽然该技术从理论到落实耗资5亿还多,但自研两个字就已经说尽了所有。

  截至当时,我国仅有的十几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,超八成都是中集制造,而如此优越的技术,同样也吸引来了大量的海外订单,蓝鲸系列甚至占到了当时国际订单量的四分之一。

  与此同时,蛟龙号深海探索设备其实也在专属领域熠熠生辉,它的存在让我们的深海作业变得愈发轻松了。要知道,早在2012年6月,蛟龙号就已经完成了对七千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的下潜探索。

  而到了现在,该海工设备已经完成了大大小小上百次的下潜任务,从南海到大西洋,处处都有着蛟龙号下海作业的留下的踪迹。

  当下,为了给蛟龙号升级换代,我们又以其为主体,设计出了新母船“深海一号”,两相配合之下,一三五下蛟龙,二四六下深海的规划就不再是梦了。

  实际上,除了“深海一号”船的表现有目共睹之外,“深海一号”钻井平台的深海作业同样在有序进行着。

  钻井平台作为大国重器,同样在海工装备中有着很高的地位。据中国海洋石油报报道,2024年8月28日,“深海一号”的二期作业已经顺利完工了。

  目前,总井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六万米,这已经相当于7座珠穆朗玛的高度了。而我们除了顺利完成任务之外,预期成本也节省了三成左右,所以说,我国的钻井平台技术其实要比想象当中更为先进。

  据统计,深海一号一、二期钻井平台的存在,每年至少可以让我国的天然气产量多出45亿立方米。

  虽然期间我们面临过众多技术难点,例如作业开展地的温度高达140℃,以及相当于家用高压锅千倍的地层压力,但既然准备承接世界之最和基建狂魔的称号,咱们自然就只能迎难而上。

 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,曾经那个建造世界首个深海挖矿船,都得仰人鼻息的我们已经不存在了,现如今屹立于国际的,是具有强大自研能力,丰富海工装备的强国中国。

  从人后走向人前需要的不只是时间,还有一项项恰逢其时的政策以及规划。韩国曾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船业领头羊,我国照样可以超过韩国。

  实际上,早在2024年5月,韩国首尔便公布了其国内造船业第一季度的业绩成效。原来,这个阶段的韩国造船业订单额达到了136亿美元,而我国的额度却仅为126亿美元。

  那么,韩国只是这次侥幸超过了中国吗?其实不然,虽然早在上世纪末期,全球造船业的风向还是由日本掌控的,但随着新世纪以来韩国在造船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,韩方其实早就成为新的国际船老大了。

  而推着他们走向世界第一的,其实就是各类先进的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。例如,被称之为造船业最难建造的全球液化天然气运输船(LNG船),早在1994年就已经被韩国攻克了。

  而我国却几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才完成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,虽然2010年时,我国在造船量上就已经超过了韩国,但咱们毕竟承接的都是常规船舶,所以在效益上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。

  但好在我国并不愿长期的屈于人后,所以在2022年时,我们便实现了LNG船的自主研发。而正如技术将韩国造船业推向世界第一一样,在新技术的突破也让咱们的发展冲劲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。

  数据显示,如今咱们在LNG船的国际订单中,已经占到了超三成的市场份额。虽然这看起来不多,但咱们得清楚,在此之前韩国可是把控着全球89.3%的LNG船制造订单。

  在高新技术上的持平,让我们有了实现反超的机会。毕竟,截至2024年5月,我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中,已经占到了47.1%的订单份额,就连韩国,也只是占到了43.4%,位居第二。

  曾经,韩国还以中国造船技术力低为理由,来维持自己世界第一船厂的形象,但随着高附加值造船订单也不断被我们分食,他们第一的宝座迟早会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。

  说起来,我们为了能够让造船业以及海工装备发展,都一举冲到世界前列甚至拿下第一,也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下劲了。虽然早年间我国的技术力不足,但也正因如此,我们才制定了一系列的崛起计划。

  原来,早在2015年时,我们就制定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国在2025年时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强国。而从结果来看,我们曾经立下的誓言如今也是一一达到了。

  归根结底,从落后到反超靠的不是动动嘴皮子,中国技术从仿造到自研虽然路途艰难,但为了成为“世界之最”,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